閱讀:11943 更新時間:2020-06-16 12:31
前段時間有一位客戶,在和我們公司愉快合作了一段時間后,跟我們抱怨起了“前任”,事情非常典型,所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這位客戶本身是生產型企業的,公司現有業務比較穩定,但是進入了瓶頸期,因此想做一款新品,拓寬一下產品的品類。
客戶本身對市場和用戶需求有一定感覺,但并未從事過產品經理的工作,只是憑感覺確定了新品的方向:方便媽媽外出泡奶的一個保溫壺??蛻糍徺I了一些市面上的智能水杯,覺得可以采用電池加熱的方式,使杯子中的水,在戶外保持45°左右恒定溫度,方便泡奶粉之類的使用。然后客戶找了一家設計公司進行合作,設計公司按照這位客戶的需求設計了一款電池加熱保溫水壺,客戶對產品外觀比較滿意,又讓外觀設計師細化了一下殼體拆件和內部結構,就找了一家硬件研發公司和模廠,準備將產品生產出來。
這時候問題逐步出現了,先是硬件公司開始反饋,效果圖上顯示的屏幕動畫效果,實現難度較大,會需要使用32位的芯片,主板單價會比較高,目前主板的擺件面積也不夠,完全放不下那么多器件;然后鋰電池在加熱水時,耗電情況特別嚴重,初步估算需要10000毫安時的電池,才能滿足設想的保溫時間,按照目前產品的體積根本無法放下這么大的電池。模廠反饋瓶體深度過大,拔模角度不夠,脫模困難,很多地方存在倒扣,需要做大量修改才能開模,并且很多地方不符合結構設計規范,存在大量的質量隱患。
客戶前期已經投入了不少費用,這時候著急了,拉著設計公司一起與硬件公司及模廠反復溝通修改,但是因為很多已經沒法改善的硬傷,最后這個項目沒法進行下去而終止了。
因為設計費尾款的事情,客戶和設計公司鬧的很僵,客戶認為這產品的工業設計,只是外觀做的好看,完全沒有可生產性,完全不靠譜,所以不愿意支付尾款。而設計公司覺得自己很委屈,完全按照客戶自己的需求,投入了很多人力,絞盡腦汁設計出了很時尚的外觀,甚至外觀設計師還幫客戶免費設計了產品結構,現在卻因為客戶自己沒有研究清楚的問題,而受到損失。
兩邊各有各的理,鬧得不可開交,最后斷絕了合作關系。
從中立者的角度看這件事情,首先客戶肯定是沒有錯的,他有一個想法想要產品化,何錯之有?設計公司如果僅僅從外觀設計角度看也沒錯,完全按照客戶需求做的設計,何錯之有?
問題就出在了“僅僅”這兩個字上。其實想要讓一個想法最終變成一件成功上市的產品,哪里會是只要做個外觀設計就行。從產品定義階段開始,就該做好市場分析、用戶調研、需求分析、人群定位和畫像、競品分析、功能參數設定、價格目標等等產品定義相關的事情。這個項目如果一開始有這些內容,一開始就能發現用電池加熱帶來的電量問題,從而調整產品定義的方向。這些在產品設計之初一定要做的可行性評估和風險評估工作,如果缺失,必然會帶來項目的反復修改甚至終止。
讓稍有經驗的工業設計師直接做產品結構設計,也是件極不靠譜的事情。結構設計是門專業,能成為專業的事情,自然不會是門外漢看上去的那么簡單,DFM相關的事情做不好,到了真正開模階段,設計推翻重來的事情非常常見。千萬不要輕易相信人說的,外觀設計和結構設計都能做,在兩個領域都是專家實在太難也實在太少,絕大多數人,要么是結構設計出身,能做做很丑的外觀設計,要么是工業設計出身,能做做很粗糙的結構設計。
說實在的,這項目在開模前終止實際上是件好事,不然按這種,設計流程管理和研發流程管理,完全缺失的狀態繼續往下修改,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,損失也會越來越大。就算修改好開了模,因為缺乏供應鏈管理,殼體成本,線路板成本等容易失控,最后產品單價過高,完全不符合市場定價,會陷入一個更大的困境。
經常有客戶感慨,設計能在靠譜些么?其實重點在于找到一家靠譜的工業設計公司合作。怎么算是基本靠譜的設計公司呢?看公司的人員構成即可,對方要有產品經理能做產品定義,要有資深的工業設計師做產品外觀設計,要有專業的結構工程師做結構設計,要有設計流程管理,要有風險管控的概念,要有DFM的概念,要有供應鏈資源,要有包裝設計服務、品牌設計服務乃至營銷服務。在客戶自身并沒有產品開發環節中各種對應的人員時,就需要工業設計公司有這些才行,不然僅僅只有外觀設計師的公司,是無法做出真正可量產的產品的,只能停留在好看的外觀這一層級上,這也是目前工業設計行業很多公司的現狀。
分析了以上這些,大概知道該怎么選擇了吧。順便廣告一句,要靠譜的設計,找我們就好了呀。